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0篇
  免费   3953篇
  国内免费   1605篇
测绘学   3606篇
大气科学   903篇
地球物理   12896篇
地质学   4175篇
海洋学   1084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1922篇
自然地理   1995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222篇
  2022年   681篇
  2021年   974篇
  2020年   895篇
  2019年   856篇
  2018年   738篇
  2017年   895篇
  2016年   777篇
  2015年   959篇
  2014年   1142篇
  2013年   1266篇
  2012年   1198篇
  2011年   1253篇
  2010年   1074篇
  2009年   1321篇
  2008年   1190篇
  2007年   1307篇
  2006年   1223篇
  2005年   1140篇
  2004年   1010篇
  2003年   939篇
  2002年   769篇
  2001年   708篇
  2000年   584篇
  1999年   480篇
  1998年   516篇
  1997年   437篇
  1996年   422篇
  1995年   369篇
  1994年   366篇
  1993年   271篇
  1992年   218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69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27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高效获取采动区长时间序列形变,监控煤炭开采对矿区铁路的影响,研究一种基于TCP-InSAR(temporarily coherent point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的采动区铁路形变监测方法。该方法根据时间序列SAR影像间的相干性,选取临时相干点构建Delaunay三角网,并通过离群值探测去除具有相位模糊度的TCP间的弧段,最后采用最小二乘解算得到区域地表变形。实验使用2016-10~2017-04时间段内的15景Sentinel-1A数据,利用TCP-InSAR技术获得某矿区的铁路形变。结果表明,受采动影响,该时间段内铁路最大下沉值为95 mm,最大倾斜坡度为0.37‰。利用TCP-InSAR技术可实现采动区内铁路长时间的动态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82.
The monitoring of turbidity currents enables accurat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timing of these flows to be understood. Without monitoring, triggers of turbidity currents often remain hypothetical and are inferred from sedimentary structures of deposits and their age. In this study, the bottom currents within 20 m of the seabed in one of the Pointe-des-Monts (Gulf of St. Lawrence, eastern Canada) submarine canyons were monitored for two consecutive years using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In addition, multibeam bathymetric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deployment of the Acoustic Doppler Current Profilers and recovery operations. These new surveys, along with previous multibeam surveys carried out over the last decade, revealed that crescentic bedforms have migrated upslope by about 20 to 40 m since 2007, despite the limited supply of sediment on the shelf or river inflow in the region. During the winter of 2017, two turbidity currents with velocities reaching 0·5 m sec−1 and 2·0 m sec−1, respectively, were recorded and were responsible for the rapid (<1 min) upstream migration of crescentic bedforms measured between the autumn surveys of 2016 and 2017. The 200 kg (in water) mooring was also displaced 10 m down-canyon, up the stoss side of a bedform, suggesting that a dense basal layer could be driving the flow during the first minute of the event. Two other weaker turbidity currents with speeds <0·5 m sec−1 occurred, but did not lead to any significant change on the seabed. These four turbidity currents coincided with strong and sustained wind speed >60 km h−1 and higher than normal wave heights. Repeat seabed mapping suggests that the turbidity currents cannot be attributed to a canyon-wall slope failure. Rather, sustained windstorms triggered turbidity currents either by remobilizing limited volumes of sediment on the shelf or by resuspending sediment in the canyon head. Turbidity currents can thus be triggered when the sediment volume available is limited, likely by eroding and incorporating canyon thalweg sediment in the flow, thereby igniting the flow. This process appears to b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the generation of turbidity currents capable of eroding the lee side of upslope migrating bedforms in sediment-starved environments and might have wi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activity of submarine canyons worldwide. In addition,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a large external trigger (in this case storms) is required to initiate turbidity currents in sediment-starved environments, which contrasts with supply-dominated environments where turbidity currents are sometimes recorded without a clear triggering mechanism.  相似文献   
83.
基于MODIS积雪产品的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遥感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1—2016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为主要数据源,在高亚洲区域发展了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遥感提取方法,并对其2001—2016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取方法首先对逐日的MODIS积雪覆盖率产品进行去云处理,获得积雪覆盖日数(SCD)数据集;并用冰川年物质平衡观测数据、融雪末期Landsat数据对提取终年积雪的MODIS SCD阈值进行率定;最后以MODIS SCD提取的终年积雪面积结合地形“面积—高程”曲线实现大尺度融雪末期雪线高度信息的提取。结果表明:① 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的空间异质性较强,总体上呈南高北低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并因受山体效应的影响,雪线高度由高海拔地区向四周呈环形逐渐降低的特点。② 高亚洲2001—2016年融雪末期雪线高度总体上表现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在744个30 km的监测格网中,24.2%的格网雪线高度呈显著增加,而仅0.9%的格网呈显著下降。除兴都库什、西喜马拉雅外,其他地区雪线高度均表现为升高趋势,显著上升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天山、喜马拉雅中东部和念青唐古拉山等,其中以东喜马拉雅升高最为显著(8.52 m yr -1)。③ 夏季气温是影响高亚洲融雪末期雪线高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两者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 0.64,P < 0.01)。  相似文献   
84.
非平稳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构建及中国未来干旱时空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庆志  孙鹏  张强  姚蕊 《地理学报》2020,75(7):1465-1482
旱灾是一种致灾因子与成害机理均非常复杂的自然灾害,也是目前对其检测与风险防御最为困难的自然灾害种类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干旱的变化逐渐趋于非平稳化,水文气象序列的非平稳性已有广泛研究,但在干旱检测指标中却鲜有考虑。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和非平稳性理论,构建非平稳性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NSPEI)并进行适用性评价,利用NSPEI评估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格局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 非平稳性站点集中在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三角地区、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NSPEI拟合最优的站点占中国气象站点的88%(2177个站点)。② SPEI对温度较为敏感,在评估未来干旱变化时会高估干旱强度和持续时间性,而NSPEI能够克服这一弱点,较SPEI可更好的检测中国气象干旱,且能很好的刻画中国未来干旱变化。③ 低、高排放情景下中国北方干旱加剧,南方呈湿润化趋势;中排放情景下中国北方湿润化趋势明显,而中国南方则呈干旱化。基于NSPEI干旱检测结果,中高排放情景下中国未来极端干湿历时与发生频率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85.
吕兵  刘玉贤  叶绍泽  闫臻 《测绘通报》2019,(11):103-108
作为地下空间信息测绘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基于排水管道内部测绘信息的管道缺陷检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CCTV技术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排水管道内部测绘与缺陷检测技术。近些年基于卷积神经网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中取得了巨大成功,受此启发,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排水管道缺陷的检测方法,以提高CCTV视频中的管道缺陷检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试验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其在缺陷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及识别速度上均满足了排水管道缺陷智能检测的需要;同时该方法也已经在深圳市的排水管道检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86.
齐忠华  邱剑南  张力仁  吴长俊 《测绘通报》2019,(11):149-152,162
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自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引起的地表变化信息,具体包括地表自然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和社会经济信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管理决策、企业生产运营、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本文基于地理国情监测数据,结合多种测绘地理信息数据和技术手段,探讨如何利用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发展,以期深入挖掘和提升监测成果价值,全面拓展监测成果应用服务的新思路、新方向。  相似文献   
87.
李军  高涛 《测绘通报》2019,(12):159-162
铁运营阶段对隧道结构的变形监测保证了地铁运行的安全,而椭圆度检测是地铁隧道结构检测的重要工作。本文简单介绍了传统椭圆度检测的基本方法,分析了新型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检测系统基本原理及隧道椭圆度检测的方法和处理流程。通过工程案例实际应用以及对检测结果的综合分析,证明了移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盾构管片椭圆度检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88.
韩冰  刘成龙  杨雪峰 《测绘通报》2019,(6):126-130,135
目前,国内外对于磁浮交通真空压力管道直线度测量问题的研究较少。本文结合西南交通大学在建的真空磁浮高速列车试验装置,提出了一种真空压力管道直线度测量方法。该方法在管道内建立高精度三维控制网,依据三维控制网测量采用圆曲线拟合方法确定各节管道的圆心坐标,并采用直线拟合方法分析整个管道的直线度。最后依据上述方法编制程序对实测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可为今后真空磁浮压力管道的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9.
提出一种基于马尔科夫链修正的遗传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GA-BP-MC),利用遗传算法的全局寻优能力初始化BP神经网络权值和阈值,初步建立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结合马尔科夫链的无后效性修正模型预测值,形成高精度GA-BP-MC神经网络变形预测模型。结合高铁桥墩沉降数据,分别与BP神经网络、GA-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90.
差分层析SAR是在层析SAR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四维信息反演技术。它不仅实现了对雷达目标的三维分辨能力,同时可以获取目标的形变速率信息,可实现对目标方位-距离-高度-时间四维成像,这对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动态形变监测、古建筑风险评估、重要工程安全监测等应用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和价值。本文基于差分层析SAR成像原理,分析了成像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差分层析SAR成像算法研究现状和特点;最后列举了差分层析SAR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并对其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